据古希腊文史资料介绍,马林巴的诞生地是在危地马拉,但在东南亚和非洲黑等地都有同时存在的可能性。马林巴是一种源自非洲木琴,结构同一般的欧洲木琴有很大区别。虽然马林巴的种类很多,但其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均包括琴座、竖直支架、琴板、音管,竖直支架安装在琴座的底面,琴座中悬挂设置有多个音管,每个音管上方均通过弹性固定件对位安装有琴板,多个琴板构成低音部、中音部和高音部。
演奏时,人们利用击槌敲击琴板,黑龙江马林巴琴板与音管共同作用下发声,但由于低音部相对位的音管长度较长,而竖直支架的高度不能任意提高,所以低音部无法涵盖过低的音色,这就限制了马林巴琴所表现的音域,不利于其与现代演奏乐器的配合。
古老的马林巴只有几块音板,当时被称作大鼓。它是事先在地上挖个坑,把音板放在上面,演奏的人做在地面上用两支槌子在音板上敲打。这种Z初的马林巴虽有一定的音高,但不能演奏音乐,只能用来打节奏。后来又出现了全音键的马林巴,它有完整的C大调音阶,由于这种马林巴没有半音,在调性变化时要根据乐曲的调式用蜡随时进行调整,从而给演奏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随着半音的出现,马林巴的发音就像钢琴一样完整无缺了,能够演奏各种不同调式的乐曲了。半音的出现是马林巴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马林巴的制作被认为是乐器制造中比较难的一项,它不仅要求制作者有良好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而且非常了解选材的知识。制作马林巴需要优质红木,在木材的选择上十分苛刻,全世界能够制作马林巴的树木很少,分布范围也很窄。
马林巴的普及,便使马林巴的制作也成了一些国家的一种产业,并涌现出许多马林巴制作大师。在危地马拉有一个制作马林巴的家族,从1911年到1935年间共制作了大小马林巴338台,平均每年制作14——15台,并出口到美、德、法等国家。在当时,危地马拉制作的马林巴很有名望,为其它国家制作马林巴提供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