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巴的演奏技法非常复杂,技巧很高、难度很大、多槌进行演奏旋律、和声的乐器。“持槌”方面来讲,不仅要熟练地掌握两个槌的演奏方法,而且还要进行四槌甚至六槌演奏的训练。演奏技巧,包括单音的轮奏、滚奏,双音的击奏、滚奏,连续跑动性旋律音型、装饰音及和声的演奏等。随着造琴技术完善,音乐表现力提高,为其专门创作、改编的乐曲出现,以及作品和声织体的需要,四槌、六槌演奏法也就应运而生了。四槌演奏法又是马林巴作品中应用的广泛的一种演奏技法。
早期的四槌演奏法谓之“传统演奏法”(Traditional)。其持槌方法为:每只手各持两根琴槌,交叉握手于手掌1 /2处,手形为水平姿势。外侧琴槌在内测琴槌下方,槌杆交叉处形成轴心。小指用一部分,无名指用第二部分,握住外侧槌杆尾部3—4厘米槌杆交叉处,控制交叉点,形成胶链功能(琴槌扩张时无名指用一部分)。无名指尖轻轻触抵大鱼际肌(拇指下方突出部位);中指弯曲关节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包住外侧槌杆。
五度音程的演奏手形是每只手两根琴槌演奏时张合比较自然舒适的度数。演奏时拇指略为弯曲,手指的第二部分置于内侧槌杆上方,控制和调节内侧琴槌的张合运动; 食指第二关节抵住外侧的槌杆,中指自然弯曲环包外槌杆,共同控制调节外侧琴槌的张合运动;小指和无名指弯曲控制两槌交叉处,指尖抵住掌心,仍承担琴槌张合及运动时的大部分力量,整个手形自然伸展。
八度或八度以上的音程是马林巴四槌演奏中每只手两根琴槌伸张的音程数,手形与演奏二度、五度音程有较大区别;拇指伸直,指外侧置于内侧槌杆的上方;食指伸直,第二关节外侧抵于槌杆,并向外扩撑,中指弯曲环绕包外侧槌杆,和食指共同来控制外侧琴槌;小指和无名指仍弯曲控制槌杆交叉处。八度及八度以上音程演奏时,每只手的拇指、食指及虎口的都要伸展达到限度,手形呈扩张状。
马林巴的保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存放位置要在比较干燥的地方,避免潮湿,禁止长时间在太阳底下爆晒。在用褪方面一定要讲究,禁止用木琴褪来演奏马林巴,特别是低音区那将是毁灭性的敲击。要 根据自己马林巴的型号,尽量选用稍微柔软包线的褪。在搬运时注意音板不要挤压,有单独的 箱子,与其他部件分开。整体搬运和运输对马林巴框架的损坏比较大,一定要拆卸装箱运输,在拆装过程中注 意每个部件的位置,一但错误会造成损坏。在打理音板表面灰尘时用干燥的软布或棉布打理,金属部分,不易生锈的可以用湿布打理。
马林巴对于中国的观众,还是一种相对陌生的乐器,上个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于1990年在北大附中成立了中国马林巴演奏团,1994年在北京建立了马林巴会,并在1997年的时候率该团赴日本参加演出。多年来在与日本马林巴的交流中,我国的马林巴演奏以及制作水平都受到了日本同道的肯定和称赞。国际间的马林巴交流也不断开展,我国马林巴的制作水平正在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在国内的一些音乐院校已经开设了马林巴专业,许多文艺团体有了马林巴的演奏。更多黑龙江马林巴资讯继续关注本网站,欢迎您在线咨询。